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攻集庆叛将陈谋杀郭帅 追红 (第4/16页)
东水关”,下水门即今“西水关”,栅寨门则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叫“铁窗棂”)。此处是进入南唐金陵城秦淮河的一条分流的出城口。这条支流在今东水关西面不远的“古桃叶渡”分出,向西北方穿过城中心,经过朝天宫(今南京市博物馆)南端出城。 由南而来的秦淮河在东门南边的上水门(今东水关)进入金陵城,主流穿城而过从龙光门(水西门)处南面的下水门流出。 为了减轻洪水威胁,南唐官府在城外开挖壕沟25里,分流秦淮河。城南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顺便将其挖深加宽,与城东秦淮河(护城河)连接。并在西头向北延伸到下水关处。夏季涨水时成为洪水的干道,泄洪进入长江。平时作为城南和城西的护城河。宋元时叫龙江,如今称作外秦淮河。 从此,秦淮河在上水门(东水关)向南、向西分流。流过城南的成为主流,西流入城的因微弱而变成支流。城东护城的河水宽约2.5丈(约7.9米),深约4米。 早在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主战派李纲在一份奏章中建议定都江宁府(今南京)。 他说:“江宁江山雄伟形胜,实为帝王的住处,自五朝以来多为都城。今日天下形胜之地,唯西有长安,逼近西夏北戎,与河东土壤相接。而要有昔时险阻牢固之利,则建康为都之理无可质疑。在下朴实谨慎的判断来自内心深处,望早定其议。以便控扼沿河江淮之险,保有东南,制御西北,任使材智,养民训兵。此是最急之务。”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下诏移驻江宁府(今南京)。 五月初八,高宗一行先驻伴城西南凤凰台侧的神霄宫(即保宁寺),并以此地古名“建康”而改江宁府为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