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 (第2/4页)
魏朝的科考制度继承前朝而形成体系,分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自是不必说,显赫家族出生的孩子,最低都必须要考个秀才,否则外人一问,无论是读书人自己,还是他们的家人,都会觉得面上无光。 再加之,祁学谦变法时并没有刻意改变童生试的背诵内容,所以沈重允许沈长念参加童生试,而沈长念也早已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考取乡试者称作举人,坊间传的是“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这话不无道理。原因是举人可以免除丁役,并且在人员空缺时可能会被授予知县。 所以穷困些的读书人都渴望能中举。 可正因为乡试是官员产生的重要历程,甚至是基层官员的直接来源,所以祁学谦对这部分,干预得最多。 原本和童生试类似的背诵内容,例如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话的理解,生生被改变成对时事的理解,这就大幅降低了考生中举的可能性。 于是新法刚刚出现时,读书人对他的评价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支持者认为他锐意改新,是框扶江山社稷的不世之才。反对者便觉得他恣意妄为,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选拔官员,根本就是危害社会的蠹虫。 他也的确足够妄为,在风口浪尖处顶着压力,生生靠着皇帝的名头和沈重的影响力实施变法。 坚持到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 可最后是否会成功,这都是题外话。 题内话便是,本朝科考制度没有要求必须一次性考到殿试,但是沈长念却不得不一次考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