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四章,胶东半岛保卫战13。 (第4/11页)
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解决石油供应问题,日本一方面从国外购买石油,另一方面也在谋求获得出产石油的租借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随后,日本国内开始扩大石油生产,不仅建造了巨大的油库储备进口石油,同时扩大了炼油厂的规模。就在这一年,日本政府还特别制定了人造石油的7年计划,希望用7年时间,使日本的石油产量增长26倍。日本所谓的人造石油计划,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二是通过液化方式,从煤炭中获取石油。 由于华夏东北发现了油页岩矿,同时煤炭资源丰富,日本人造石油计划的半数工厂设在华夏东北。原先页岩油提纯是日本的主要方向,也进展顺利。1929年,位于辽宁抚顺的页岩油加工厂设立,原计划日产4000吨。但当日本投入大规模加工后,发现原先的提纯法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影响了石油的品质,也根本无法供军舰使用。 于是,日本转向了“有成功先例”的煤炭液化。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 直到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使煤炭直接液化工厂才失去竞争力并关闭。这一技术在德国获得成功,日本也试图效仿,但德国却视之为国防工业机密,迟迟不愿外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人造石油计划”始终没有大的起色。到了最后,不得不宣布计划破产。现在由于江强亚洲解放军的介入发生了一些蝴蝶效应! 日军通过战场缴获和间谍特工等多种途径,缴获和窃取了不少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防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