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给七零年代_分卷阅读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 (第3/4页)

没来过鸡西,但听同学的口吻这里不是一座大城市,人口顶多几百来万。何况在几十年前,人口应该更少而且集中在矿区。刚才妇女的话提醒了王娇,她问她是不是知青,要去哪个农场报到,再加上跑出来时看到售票大厅贴着满是时代标语的红横幅,王娇猜测此时应该在1968年—1976年之间。

    王娇有一位远方亲戚就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曾经听他提到过,说因为十年浩劫,六几年时,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赋闲在家。这时国家提出“年轻人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鼓励大城市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学子去农村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当时,有几个地区非常热门——黑龙江,云南,新疆,贵州,山西,陕南以及内蒙古。

    王娇曾经看过一本叫的书,讲的就是一群北京知青徒步走到内蒙锡林格勒草原自愿落户成为牧民的故事。在边疆,知青们吃了很多苦,写血书,睡大车店,逮捕,痛打,审讯,互相揭发,互相背叛,友谊的小船在时代浪潮中说翻就翻,还有很多人是因为大火丧命在草原......想到这些,王娇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此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空间的身份,只暗暗祈祷千万别是什么大城市来的知青。

    街上行人稀少,全部缩脖埋头顶风前行。王娇几次欲问路都不知如何开口。毕竟,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前后左右白茫茫一片,而大脑也是空白的。

    雪又下大了一些,她没戴帽子,雪片沾在了她乌黑的头发上,很快就附了一层,仿佛一瞬白了头。北风吹得她脑仁疼,为了御寒,她只好把围巾一分两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