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 (第3/4页)
事项,也较为恰当。这就不值得为了奏事风格而迁换,就要调-教。 调-教也很简单。方宁宁指了一些晋升必经的低品要职叫他们兼人换人。等到名单上来,如常挑选任用,只不过在搁置其中某个人选时,当着诸大臣的面,嘲笑了一句能力平平,缛文上上。 效果立竿见影:次日开始,这些大臣说话上折,就都变得简明扼要多了。 不过方宁宁还嫌不够。于是不出几天,吏部尚书的奏事折子被方宁宁扔了回去,批曰:两三百可矣,何必千字?重写! 次日吏部尚书把重写的折子递了上来,用了两百六十几个字。 方宁宁知道他熬夜了。不过,这些封建官员可不会害怕两天一夜不阖眼,他们怕的是失了圣眷。方宁宁要他们卖力干活,自然要按照他们这个心态来激励人,于是看完折子,在御书房赏了吏部尚书午饭以示恩宠,才放人回家。 如此种种,半年时光,方宁宁将肱骨大臣调-教得合自己心意,同时完成了全部的人事调整:从京都中枢、到全国各地,从禁军近卫、到封疆大吏。 接着,方宁宁着手正事。 农业社会中央集权的庞大王朝,会轰然倒塌,有走投无路的农民的缘故,有地主缘故,有贪官的缘故。 但这些,是九品知县的见识,是中枢大臣的见识,是皇帝的见识。 方宁宁所见,与他们不同。 格局不同。 这倒也不是方宁宁天纵奇才 而是因为方宁宁命好。 好在生得晚。 后代教育普及,人口众多,聪慧而有知识的人的数量前所未有,他们的智慧造就了许多结晶,其中就有对封建王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