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21 明堂纷争 (第3/5页)
司马昭之心尽显无疑。 而要紧的事何止这般,圣人的默许才是五王一方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由此,两方在明堂之中争的又如何仅仅是还都长安与否,而是在抢夺位置——还唐之后,哪些人将真正站上大唐的顶点。 圣人怒问一句“究竟几时有结果”,看似是对纠缠已久的同一问题表达不满,实则正在坐山观虎斗,曾今的母亲武后以他庸于“无为而治”,废黜他;如今众臣有知他意者,却无法将他意化为现实;悖他意者,因是自己亲属、贴己之人,又不可随意处置、屠戮。 因此,一切又归于彼时之“无为而治”,凡事相争,终有结果,何必自己以国君身份,置身于某一派,费那功夫。 诸臣立于朝堂,相互争执,都城归属迟迟悬而未决,分歧有三:其一在于,东都、长安各自皆有利弊;其二在于新朝当立,百废待举,举城迁徙,其中花费人力物力及时日,皆不可估量;其三即所谓“民意”,城中臣民或有愿随圣驾,离东都往长安的,为显皇恩天赐,携他们同往也是理所当然,可如何界定这些人的身份,之后如何安置,则又成了一个难题。 圣人假意怒问后,百官再无人言语,圣人正欲再次开口,身旁紫色纱帘内传来一声轻咳之后,帘内吟诵起一首诗: 春蒐驰骏骨,总辔俯长河。 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 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太宗写下的《临洛水》经幽婉女声诵读出来,诗中画面、意境如亲眼所见一般。 圣人在龙榻中,又沉下身子,声音较之前轻柔许多,并未侧身,仍旧盯着群臣,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