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33节 (第5/7页)
风发。 第248章 欲夺皇权,先破禁军。 朝廷的统兵方式有很大弊端。自唐朝以来,各朝各代皆沿袭“居重驭轻”的政策,即“京师宿重兵,京畿内外当天下兵力之半”,把大半的兵力都安扎在京都周边,试图达到“举天下之兵不敌京师”的效果。 好几十万的兵力围在京畿内外,皇帝怕武将带着士卒们造反,便又想方设法分权、制约。 于是乎——禁军统帅有领兵之权,却无调动之权。兵部一群文官,上承皇帝旨意,通过印信、虎符有调动兵马之权,却无统领之权。一旦宫城内发生动荡,京畿禁军最先想的不是如何灭叛军,而是等朝廷的旨意、虎符。 这样的布兵方式,看似牢牢守住了京畿,实则一旦京都失守,其余地方也将一溃千里。 对家的兵力必定不敌大庆,所以他们瞄准大庆的驭兵漏洞,试图以此击溃强于自己的大庆。 …… 被叛贼封锁的几座宫殿里,一片混乱,宫人纷纷藏躲以免遭殃。 文武百官皆在太和殿里,六部衙门里并无几人值守。 裴少淮与燕承诏入了兵部,确保兵符安好后,兵分两路——燕承诏前去领兵剿灭叛贼,裴少淮则带人在此继续埋伏,守株待兔。 不多时,回廊传来一阵又急又轻的脚步声。 大门打开,竟是十余个老内官,为首的正是萧瑾。 “萧内官这会儿过来,是替皇上跑什么事?”裴少淮撩开幔帐走出来,幽幽问道。 与此同时,埋伏的锦衣卫拔刀,把这群内官团团围了起来。 大抵是怀着“成事则富贵活,失事则尸骨寒”之心,萧瑾见了裴少淮,知晓事成败局却不露半分惧意,只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