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小温馨[穿书]_分卷阅读18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83 (第3/4页)

演队那场送子下乡的表演之后,她没有因为创作成果被人剥夺而备受打击,反而受到了鼓舞似得,更加激起了她的创作热情,每天晚上都要在家写诗。温欣不懂诗歌,但是也觉得她有的东西可写是极好的事。

    七十年代是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政治介入文艺最严重的时期。就像刘悠悠之前创作的两出戏剧,送郎参军,送子下乡,这些戏剧之所以受到阳山市的肯定,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主题正好的迎合了这个时代,符合七十年代样板化的创作模式。

    但是刘悠悠的父亲因为横扫牛鬼蛇神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继而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失去生命,这对于刘悠悠的影响是巨大的,温欣现在读刘悠悠新写的诗歌,多为在阳石子的所见所闻,一花一叶,十分朴素的东西均可入诗,诗中还带着些脉脉温情,显得自由而有灵气。

    但这样的灵气在七十年代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她也往一些期刊寄过几次稿件,但是无一不是杳无音信。这也不难理解,温欣看过几个报纸,凡是报纸上的小诗基本上都是抒情政治的,她这种诗自然是没什么出路的。

    温欣把这问题跟刘悠悠说了,但是刘悠悠好像受了自家父亲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又叛逆,还持之以恒的写诗,并且绝不迎合报纸,虽然没有一首诗被采纳,但是她出入阳山镇上的时间更勤了,有时候下了工还要借温欣家的自行车,就为了上去寄一封信。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刘悠的回响并不是来自于七十年代的正统报社期刊,而是来自于一群野生的诗人作家群体。

    温欣在原来的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