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63节 (第2/6页)
海瑞看了一眼苏泽,他对现在苏泽的经义能力已经很认可了,但是怕他脑子发热在卷子里写一些反动的内容。 诏浩表判论,诏就是衙门的公文,表是表彰文书,判就是判决书,这些就是公文写作,格式对了就行。 “最后一道是策论,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讳的问题,县试不是殿试,四平八稳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论”,再到明代最重“经”。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 唐代科举,以诗文取士,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考试前行卷成风,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开始不重诗文,反过来重视实务策,也就是策论的写作。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论的结果,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指向性太强。 宋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