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8节 (第3/7页)
更纯的盐,更白的糖,靠的是关键的几项“手艺”。 特别是精制盐的最后一步去苦味的方法,说出去并不复杂,任何人都可以跟风制造。 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至今,精制盐和冰糖结晶的步骤都亲力亲为,这倒不是不信任长宁卫的人,而是一旦这些“秘方”说出去了,别的人就可以很快追上,那精盐和精糖的价格就不会这么高了,利润就会立刻下降。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宋应星身处的明末,白糖的价格就已经只是普通黑砂糖的一倍而已了,已经不是嘉靖年间这种十倍暴利了。 盐之所以还能维持高价,这是因为官府垄断的原因。 但是机器不同。 机器是生产资料,有了纺织机,苏泽可以放心的建造棉纱工厂,放心的让长宁卫的人参与到了工厂生产中来。 工厂就是天然的壁垒,不偷走一台纺织机,别人就无法仿制出纺织机,生产资料就掌握在苏泽手上。 只要保证工厂安全,那织布厂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利润,而不用担心技术泄露的问题。 苏泽交给林显宗制造的图纸,只是一部分零件的图纸,也不是纺织机的全部零件,关键的飞梭和齿轮都是苏泽自己制造的。 而长宁卫织布的妇人,苏泽也不担心她们能记下纺织机的结构,这些字都不认识的妇人,又怎么向外人精准的描述机器的结构呢? 苏泽不由的感慨,这就是为什么明清有手工业,却无法出现工业化的原因。 作坊的生产,靠的是秘而不宣的秘方,赚的是劳动力的钱,就算是工坊主来说,工坊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手,但是更多人手只能带来单倍的利润,却有成倍的管理成本提升。 像是林显宗这样的木匠,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