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第5/6页)
,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还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 《左传》一书里反映的《周易》,不但史巫用其卜筮,而且在士大夫手里被当作经典之书来引用,即并不是作为卜筮之书来看待。我们已通过“《周易》文本说”的讲述,已知《左传》所记录的《周易》文本是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统领着六十四篇文章,并且也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及名称里的某几个“六联体”符号和名称在每篇文章里充当着段落句子的排序功能。如《左传》里记载,若引用《周易》里的某篇某句来阐明事理时,则出现“《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这种形式。这反映了《周易》一书在春秋时期的结构形式。当然这种结构形式的《周易》一书,在史巫眼里用来卜筮时,把《周易》里的某篇里的某句内容当作“繇辞”来联想、比类所求问人事未知吉凶的神启之根据了。如《左传》一书里所记录的筮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