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九) (第5/10页)
也就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终结。 总之战国时期上层精英文化者是把《周易》看作义理之书,这是战国时期里不可否认的事实。战国时期里把《周易》一书恢复到本来的义理之书的性质上。正是在理性的时代里,才能理性的认识《周易》一书,而不被《周易》的外在形式("繇题"式)所迷惑。 在战国时期的一些书籍里出现的引用《周易》直接阐明事理之外,没有记录用《周易》筮卜的例子了。对《周易》一书恢复其本来义理之书籍性质,是战国从两个方面的成绩,一是文化精英对巫术筮卜的排击;二是文化精英对《周易》一书思想要旨的正确领会,才能够出现如庄子的那种认识,把《易》列入“六经”之一,也才有荀子的“善易”者不占的说法,也才有战国时期的“易学”成就。 我们已看到战国时期在引用《周易》文章阐明事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用“《易》曰”这一称法,同引用《诗》、《书》的称法一样。这无疑是把《易》(即《周易》)与《诗》、《书》看成一样的性质书籍了。这不同于《左传》里反眏春秋时期所引用《周易》一书的文章直接说理时,不称“《易》曰”,而是一个特殊的称法,如“《周易》有之,在《坤》之"临"曰”,这与当时史巫筮卜的称法基础一样。而到战国时期的引用及论述上已把《周易》恢复到本来的义理性质上了。在战国时期对《周易》的论述上也多于春秋,除庄子把《易》列为六种重要经典之说,以及荀子的“善易不占”说法外,战国时期主要的论《易》(即《周易》)文章出现“易学”的专论里,就是后来说的“十翼”(或叫(易传))里的一些文章,即属于战国时期的一些“易学”文章了。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荀子的“善《易》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