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二十) (第1/7页)

    而另一路的占筮术,虽在春秋时期继承与发展了以往的占筮术,但到战国时期,占筮这一套却趋于销声匿迹。可到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巫术占卜及神秘文化是甚嚣尘上。始说于筮术理论是《系辞》,自《系辞》把先秦《易》理(《周易》义理)与筮术(八卦筮卜)并归一体而论述。而在先秦的《易》学与筮学是殊途并无同归,一路是《易传》里的《象》、《彖》,继承《周易》里的义理思想而阐发与发展;而另一路是筮术,在春秋是以六十四画符号,派生出八卦取象的内容,用于筮卜,那时却用《周易》里的文辞来比附人事吉凶。而随着战国《传》外(即《易传》以外)“易学”对《周易》义理的彰显,战国的典章书籍里已没有出现记录筮占之事。而到秦汉是个筮术大发展的时代,西汉又出现了对今本《周易》改造版本,并增添进去了卜事之辞。而到西汉后期,京房彻底抛弃先秦的史巫所用的筮卜方法,而建构出新的八卦筮术(八宫纳甲筮术)。自此,很少有人再用,或再打《周易》旗号而筮卜了,即不再用《周易》里的文辞比附人事吉凶了,而是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生克出“六亲”来比附人事吉凶了。京房彻底把八卦筮卜术借《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给剥离了出去。

    早期的“易学”(即《周易》学)与八卦筮卜是经渭分明,但随后的“易学”却逐步脱离《周易》里的义理思想,逐步走向圣化王道思想上去了。而在战国后期道家、阴阳家学说出现,文化思潮却向神秘主义滑去。战国时期筮术并没有彻底的排击出局,而是沉于民间,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