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五) (第3/6页)
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其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列为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周易》的素材,虽然来于占筮的卦象和筮辞,但其内容和结构是经过加工而编纂成的,编纂的目的是企图将卦象和筮辞系统化,作为占筮的依据。但是,就《周易》全书的情况看,大部分内容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多数卦的卦爻辞之间缺乏甚至没有的联系。所以《周易》还不是《诗经》一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占筮用的迷信典籍。”(《易学哲学史》上册第9页朱伯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这就是当今“易学”权威者给《周易》的定性。 正如有一学者的“易学”反思中说的那样:“如果说历史上《易经》之迷不能揭示,尚有许多主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知方法,有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巨大的考古发掘收获,有了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语言学,现代自然科学等种种科学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卸掉‘六经’和孔教的束缚,如果我们仍然将《易经》归于神秘,玄虚之境,仍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