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的第八点想法:天之处刑者 (第3/18页)
感觉不客观了,明显是后人加工了的。 山海经大部分的记载,都是冰冷直抒的文字,一种非常老实的文风。 刑天这段,较为符合。 内容很直白,我想不用翻译也看得懂。 唯一需要解释的,就是里面一些特定文字的含义。 不同时代,文字有不同国情的含义。 与帝至此争神,光这一句话,就有无数种解释。 帝不必说,我前面聊了那么多帝,帝就是天下共主。 那么神呢? 很多主流学界的专家,在解读山海经时,都认为帝,就是神,是华夏人民对于天神的特称。 这显然是不对的,我反正不认可。 我之前解读时候说过,山海经是个严格分类的历史地理书。 他是我认为人类最早的使用了分类学的著作! 是人、是神、是山、是水、是兽、是鸟……作者都一一分类好了,不管对不对,他至少按照他的理解分类了。 无比冷静地记录,就像是学术报告一样,你们单看五臧山经,一山连着一山,每一山有什么,都清清楚楚,格式严谨! 这是我解读山海经的一大利器,因此我知道精卫就是个鸟,既不是神,也不是人。 尊重这种格式化,这种分类原则,这种古人的仪式感,是我解读山海经的基石。 我曾说过,山海经中的神,也许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含义,至少要复古一层,不可能跟现在的含义完全一样。 当时说以后再解释。 现在可以解释了。 山海经里,充斥着大量的‘有神’、‘有神焉’这样的分类。 比如:“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