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九) (第6/8页)

道,成为了人类社会之道,阳为乾,阴为坤。天地之道,是阳尊阴卑,天刚阴柔,阳主阴从。这就铸模成了后封建社会人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把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日落日出,阴晴圆缺的天地自然现象,抽象为一个“阴阳”概念,形成一个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阴一阳”成为认识事物的转化法则,成为了天地万物的转化法则,成为了事物相互交替循环往复的法则。把本来含有一点辩证法,变成了庸俗的循环论。

    后封建时期里的阴阳法则就是事物循环往复的法则,也就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往复现象,应用到人类社会,就是盛衰交替的事物现象,才有了兴衰更替的认可,认为那正是阴阳的规律。二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人们跳不出阴阳之道的思维方式。

    《系辞》里的阴阳之变,即所谓的“变”之道理,无非是帝王社会里的主奴角色转变的诠释,也是先秦(前封建时代)里的历史经验。转眼即变之下,是社会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后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后封建里把“阴阳”之概念认同为“阴阳互变”,“变”就是转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皇帝轮流坐,何时到我家”。封建时代的社会角色转换是常见之举,故形成人们习惯思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正是封建帝制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zWWx.org

    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解,无疑是后封建时期里阴阳之变哲学的最好注脚。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以他乡是故乡。”

    自西方的资产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